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快讯 > 职讯 >

招工难缓解了 就业难怎么破

来源:百度 | 发布时间:2020-07-19 10:03:16 |  访问:2315

中山市弘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弘丰电器”)原有近400名员工,目前还有近100名员工仍未返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弘丰电器节后订单减半,在市场仍未恢复的情况下,公司也不急着召回这部分员工,但如何“稳住”这部分老员工成为了公司董事长李振河的烦心事——最近有部分仍未返岗的老员工已向公司明确留在老家,不返回中山上班,这或对后期复产用工带来挑战。

当下,不少中山企业正面临着类似弘丰电器这样的用工困境。复工初期,企业普遍缺工;如今,缺工情况已得到缓解,随之而来的是海外疫情造成订单积压带来的用工难题。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截至4月10日,全市企业员工返岗约196.5万人,返岗率达92.7%,其中异地务工人员返岗约144.8万,返岗率近90%。然而,受订单下降和服务业全面复工复市时间未明确等因素影响,企业用工需求下降,返回中山的务工人员就业压力增大。疫情之下,劳动力供需两端压力快速换位,考验着企业的应对能力,也对中山的就业用工生态带来影响,危机与机遇交织。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就业压力正在加大

制造业是中山最早复工的行业之一,也是对用工风向最先反应的行业之一。节后复工,中山家电产业重镇南头镇各大工业区内,招聘公告随处可见。长虹中山南头基地是中山北部家电产业带的巨头,涵盖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中山长虹电器有限公司、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等多家长虹系子公司。较宽的生产“战线”在复工初期订单充足的情况下,迅速陷入缺工困境,自今年2月中下旬复工以来,各子公司用工相继告急。疫情下人员流动受阻,员工返岗速度减缓,长虹公司从四川总部紧急调度员工支援中山基地。2月23日,606名员工乘坐专列专车抵达中山南头,支援各子公司生产。

这是中山制造业在节后复工初期的缩影,缺工成为中山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中山市人社部门近日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山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监测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明显,制造业一季度用工需求达80156人次,占一季度中山用工需求得68.646%,其中普工需求量最大。受疫情影响,企业员工返岗有所延迟,据中山市2400多家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末监测企业缺工数占在岗总人数的3.42%,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增加约1个百分点。

跨区域调度员工成为制造业企业和中山人社部门缓解节后用工问题的关键一招。中山人社局从2月19日起派出的工作组到省内外主要劳务输出地,协调组织专车接返滞留各地的中山企业员工。与长虹中山南头基地同在中山家电产业带的格兰仕中山基地也是中山的用工巨头,员工规模超过1万人。从今年2月上旬起,格兰仕也通过组织专车、专列和专机等方式接返员工。

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中山市节前用工总规模212万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161万。截至4月10日,全市企业员工返岗约196.5万人,返岗率92.7%,其中异地务工人员返岗约144.8万。至此,中山节后用工困境已得到缓解。

然而,用工市场从3月中下旬起“降温”。随着海外地区疫情加重,中山企业的外贸业务受阻,海外订单骤减,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外贸产业集聚地的用工市场进入“下半场”。

小榄镇是中山的外贸大镇,受影响较大,由于外贸订单减少,镇内一些外贸企业从3月底就向员工发出放假通知,放假时间从数天到数月不等。“周边工厂都开始放假了,上一天(班)休一天的情况较常见。”从广西返回小榄镇的务工者说,近期在小榄找工作的难度加大,工人的薪酬也受影响,临时工的时薪已降至12元/小时左右,比节前和复工初期低3-5元/小时。

除了制造业,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影视娱乐等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也较大。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市社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占比近四成,该部分行业未复工,返回中山的务工人员就业压力以及企业用工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此外,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微企业是中山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市企业近九成,吸纳六成就业人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易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解散,导致就业岗位减少。总体而言,中山的就业压力正在加大。

变化的用工格局

复工初期,中山市跨区域“上门”对接用工模式效果明显。城市迁徙大数据显示,2月中旬至3月中旬,在“热门迁入地”一项,中山在全国热门迁入地中一直排名前20名,最高排名曾达第8名。该时期是国内各地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山集中外出对接用工的高峰期,在严格的交通和人员流动的管控下,乘坐专车专列返岗的务工人员成为了迁入人口的主要部分。

虽然快速流入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山企业用工困境,但疫情已引发了系列外部环境变化,给中山企业今后用工带来更多挑战。中山的劳务输出地包括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以及省内粤西地区,为缓解滞留务工者的就业压力,不少劳务输出地通过发放就业补贴和出台人才扶持政策等方式,留住本土劳动力和人才。在湖北省,多地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举措留人。随州给回乡就业人员按技能等级给予“务工补贴”,回乡人员连续在随州工作三年以上的,还可享受首套购房契税10%补贴。荆门市对就业的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按每人1000元至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可获每月500元生活补助,首次创业最高补贴10万元,农民工、大学生等创业最高可申请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据当地人社部门统计,疫情防控期间,荆门市有超过3万名返乡滞留人员在当地实现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从长远来看,周边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进一步明显。除了广州、深圳两大人口大市,佛山近三年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超过20万,2019年末常住人口总量突破800万,稳居全省人口第二梯队。珠海市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速加快,年均增长超过10万人,去年新增人口超过12万人,增幅居全省首位。反观中山,近三年常住人口始终保持在个位数。中山市人力资源协会会长曹登民认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山企业拓展新用工资源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探索用工新模式

“今年的疫情将会加快企业转变用工模式和思维。”曹登民表示,每年节后动态缺工是中山企业面临的“常态”,但企业通常不着急,每年回流的务工者最终可为他们提供充足劳动力,这就让企业形成了在“存量”里挑用工,被动式的用工惯性。疫情下,人社部门和企业联合采取“应急模式”,暂时度过了用工紧缺的危机,但后期用工“富余”问题变得突出,企业和务工者都有些不知所措。疫情或加快企业变革用工模式的步伐,如何用工挖潜、完善内部人力资源工作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供应链将成为其中的重要命题。

在政府层面,主动外出为企业对接用工资源成为破局的重要一招。疫情期间,中山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工挖潜,中山人社部门在开展跨省用工对接的同时,分别与湖南省桑植县、河南省驻马店市、云南省曲靖市、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等4个劳务输出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至此,与中山建立劳务协作的城市达18个,中山企业可与该部分地区实现“点对点”式用工对接。

面对不断变动的用工格局,企业也主动作出探索。“经过近几年的大量技改投入,我们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已较高。”中山市乐邦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是美的电器电饭锅、电压锅的重要配件供应商,节后订单充足,用工需求较大。总经理徐天宝表示,去年公司引进3条锅盖自动化一次成型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整合了原来分散独立的五个生产流程,生产效率提升50%,人工需求则直接减半,这“一升一降”在本次疫情中对保障公司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15年起至2018年,中山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利用专项资金,家电等传统制造业集群掀起了一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浪潮。徐天宝认为,本次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前阶段技改的作用,尤其是在复工初期,生产线程度较高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用工应对空间。未来,家电企业生产技改将在更深程度和更大范围开展,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和培养力度或逐步提升,这有望进一步优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

事实上,近年来中山制造业生产技改对用工的导向作用已逐步显现。“2010年之前,中山过万人的大厂并不鲜见,现在超过5000人甚至3000人的工厂已很少见。”曹登民表示,随着生产智能化改造推进,中山制造业的人均产值、人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普工需求总量下降趋势。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目前普工在中山总体用工群体中占比达66.6%,虽然占比依然较高,但正呈逐年下降趋势。

对于求职者而言,节后复工快速变换的用工市场让他们始料不及,但疫情为他们呈现了新的就业前景。

“在线教育、数字金融、线上销售、快递通信、人工智能等行业将迎来新发展契机,跨行业的‘灵活就业者’也不再是少数。”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站杨小俊表示,这次疫情让“非接触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相信中山企业和创业者会抓住这个机会,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促进广大社会务工者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适应“非接触经济”的灵活就业新趋势,中山将出台新业态人员参保、劳动权益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将新业态就业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畴,鼓励和促进新业态就业。

推荐:更多 请关注 今日招聘官方微信公众号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 责任编辑:今日招聘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今日招聘"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今日招聘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今日招聘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未经莆田招聘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工招聘信息及作品 | 莆田招聘网版权所有 2007-2018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2895号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4 公司招聘招人好网站,就在莆田招聘网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浙B2-20080178-14